媽媽手|患者年輕化嚴重可致手腕痺痛無力 中醫教3大穴位按摩KO痛楚
撰文: 吳霆俊
發布時間: 2024/05/10 15:34
家庭主婦一人扛起照顧子女、家頭細務等重任,屬痛症的高危族群。除了腰背常見痛症,拇指、手腕亦是勞損的高危位置,一旦過度受力或長時間重覆動作,俗稱「媽媽手」的痛症分分鐘找上門。此症不限於年長的媽媽,短短3個月亦可發作。以下交由中醫拆解病理及按穴紓痛攻略,大家可於母親節為媽媽按摩推拿,放鬆緊繃肌肉、擊退痛楚。
纖瘦肌力弱者高危
「媽媽手」學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,因重覆使用大拇指(大魚際肌)、手腕位置負重過度而致,病情會隨時間及勞損程度加劇。註冊中醫師李善同指,洗碗洗衣服、扭毛巾等動作容易使媽媽們過度使用拇指。而女性因肩膊及前臂力量較弱,拿菜刀或重物、抱小孩時力量容易聚焦於手腕關節造成代償,使手腕長期受力,久而久之誘發慢性勞損,令連接拇指及前臂的肌腱容易發炎腫脹,身形纖瘦、肌力弱的女性較高危。
惡化速度快 嚴重或感麻痺無力
初期患者或只感手腕酸軟疲勞,未覺疼痛。其後疼痛將由大魚際肌、手腕蔓延至前臂,一郁動大拇指,或使手腕受力時就覺痛楚。郁動拇指時會有「咔咔」聲響,手腕也明顯變得腫脹。若忽視徵狀不求醫,嚴重者甚至會有麻痺、無力的感覺,日常動作如寫字、拿重物也做不到。李醫師解釋:「肌腱發炎會使支持帶增厚,有機會壓迫神經綫或造成長期發炎,使手腕持續酸軟無力。」
此症惡化速度快,由初期酸軟無力至劇痛需求醫,最快3個月。有新手媽媽嬰兒僅得半歲,已患上「媽媽手」,最年輕的患者只有二十出頭。李醫師又指,現世父兼母職的情況愈來愈多,加上長期使用電子產品、工作勞損等誘因,有子女2至3歲的爸爸也患上「媽媽手」。
針灸手法治療 宜戴護腕休息2個月
中醫一般會以針灸及手法治療為兩大方向,以通經絡、放鬆緊張肌腱為目標,作局部消炎及紓緩腫脹。通常會取循大腸經及肺經的魚際、手三里和孔最穴,再因應病人情況配位其他穴位。因針刺繃緊肌腱,病人針灸時軟脹麻痺的感覺特別明顯。除此之外,亦會以揉、搓、按等手法放鬆前臂。中醫師同時會檢查病人有否因患此症而出現錯位,或誘發其他外傷如拉傷、扭傷等,如有則會進行復位治療。
惟腕關節肌肉少,供血較差,一般需針灸3至4次方有明顯療效。期間病人需調整生活習慣,建議2個月內盡量做避免做使拇指、手腕負重的動作,如抱小孩、扭毛巾或其他勞動性家務。同時應配戴可固定拇指及手腕的護腕,限制其活動幅度,以防再次受傷:「腕關節較脆弱,若治療期間再重覆做家務、抱小朋友,有機會使其癒合進度不理想;若配合適當護理,病人約6至8星期即可康復。」
否則如同惡性循環,部分病人3個月後又再復發。李醫師提醒病人拿重物、抱嬰兒時要加強警覺性,盡量讓五指拼攏,手掌、手腕成水平狀, 平均攤分嬰兒的重量,避免大部分重量聚焦於拇指、虎口等位置。
3大穴位推介 每日指壓紓痛
子女可為媽媽指壓以下穴位,上下左右撥動患處肌腱,放鬆緊繃的肌肉、紓緩痛楚。找穴位的方法好簡單,感覺最酸軟的位置就是肌腱最為緊繃的地方。
*魚際穴
拇指關節後的凹陷處
*手三里穴
前臂外側,肘橫紋下2吋
*孔最穴
前臂內側,腕橫紋上7吋
李醫師建議可同時配合熱敷手腕及前臂10至20分鐘,促進血液循環,放鬆肌肉後再局部按摩或推拿,效果更佳。
記者:吳霆俊